观察 | 面对中央政府对固废进口政策进行的重大调整,再生资源
本文导读
2017年4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会议指出“要以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核心,完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分行业分种类制定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的时间表,分批分类调整进口管理目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大幅减少进口种类和数量。要加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发展循环经济。”
上述会议精神,说明中央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三大手段对固废进口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分行业、分种类制定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的时间表,大幅减少固废进口种类和数量。那么,这次固废进口政策重大调整,对再生资源行业将会产生什么影响?温故方能知新,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年再生资源行业以及生活垃圾情况,分析今后发展趋势。
由 再生资源信息网 授权转发
一、年再生资源回收规模
1、回收量。在宏观经济形势总体下行的背景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总体规模不但没有出现大幅下滑,而且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据中再生协会统计显示,年,废钢、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橡胶轮胎、废铅酸蓄电池、废纺织品、废玻璃等10个主要品种国内回收量2.47亿吨(见表1),比年同比增长5.5%。
2、回收值。年,废钢、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橡胶轮胎、废铅酸蓄电池等10个主要品种国内回收值5563亿元(见表2),比年同比增长5.2%,扭转了近几年回收值连续大幅下滑的趋势,实现了一定增长,提示着再生资源行业开始进入初春。
3、进口量。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4个品种的进口量达4087万吨,比年同比下降4.4%(见表3)。进口量同比下降的原因,是环保监管趋严,国家收紧固废进口政策。
4、从业规模。年,全国工商注册的回收企业12.6万家,比年的13万家,减少约3%;各类回收站(点)近29万个,比年的30万个,减少约3.5%;回收行业从业人员1400多万人,比年减少约100多万人,其中无照个体经营者800万人;再生资源进口加工企业,比年减少100多家。
二、年再生资源发展出现四大变化
2016年在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导向下,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出现四大变化。
1、寒冬结束,市场开始回暖。年的再生资源市场行情,结束长达5年的寒冬,开始呈现回暖迹象,主要品种市场价格均有所上涨。虽然涨幅振荡不稳,但让经历漫长冬天的再生资源行业,嗅到一股久违的初春气息。再生资源市场行情回暖,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促进了实体经济结构优化,宏观大势开始企稳,为市场回暖奠定基调;环保整治趋严,污染严重的废钢、废有色、废塑料、废纸等品类的中小加工企业被关停或停产整顿,导致供应量减少,为价格上涨埋下伏笔;进口废料减少,市场库存告急;以及流动性宽松、游资大举进入市场。这些因素共同支持了市场回暖上涨。
2、两网融合为行业转型带来新机遇。年政府主管部委和地方政府,都在加大力度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和“两网融合”试点,中再生协会也从现状调研、问题分析、模式梳理以及政策支撑体系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配合政府开展两网融合试点。一批传统再生资源企业,纷纷进入生活垃圾领域,承担“两网融合”对接任务,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回收商向环境服务商的转型。
3、再生资源与资本市场对接出现新高潮。新三板是国家着力构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型企业发展。年在新三板挂牌的再生资源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和私募产品报价系统先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业务试点,助力绿色产业发展。截至年12月31日,新三板市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类企业挂牌总数为49家,其中,与再生资源密切相关的多达33家,仅年一年就挂牌16家。新三板的创建和发展,使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再生资源行业多了一条拥抱资本的途径。资本市场大举进入再生资源,正是看中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
4、行业已经形成几种新型模式。比如“互联网+回收”模式,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这是我们回收行业的发展方向;还有“环卫回收一体化”模式,再生资源企业承担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环卫清运保洁、资源加工利用,形成城市环境综合服务体系。这种“环卫回收一体化”模式,在“十三五”期间将会得到长足发展。此外,还有“供应链+”管理模式,新型电商模式,都在探索进行中。
三、目前全国生活垃圾产生总量
1、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中再生协会专家组去年对全国生活垃圾现状进行大范围调研,得出全国城市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13公斤。根据相关统计年报,我国城市常住人口规模7.7亿,以1.13公斤这个平均数乘以全国城市人口规模,可以得出,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实际的年产生量为3.1亿吨。
2、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据年供销总社再生资源企业转型农村环保企业调研测算数据:目前我国农村每人每天废弃生活垃圾约为0.8公斤。我国有农村人口规模6.11亿人,以0.8公斤乘以农村人口规模,可以得出:目前农村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7亿吨(不包括农业废弃物)。
3、全国城乡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加上农村产生活垃圾产生量,目前全国城乡生活垃圾实际的年产生量为4.8亿吨。中再生协会专家组认为,这个数据是符合生活垃圾实际废弃情况的。与表1再生资源年回收量相比,全国城乡生活垃圾年产生量远远大于再生资源回收量,是再生资源回收量的二倍。中再生协会专家组在调研中发现,生活垃圾中,含有部分传统再生资源和大量低值可回收物,可见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增量十分必要。
4、近五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增长幅度。中再生协会专家组通过实地调研及查阅相关部门资料发现,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21亿吨,到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到3.1亿吨,5年间城市生活垃圾平均年增长7.54%,其中年比年同比增长8.2%(见表4)。
说明:本表数据来源于专家组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
对照表1和表4,可以看出,再生资源年的回收量同比上年增长4.6%,而生活垃圾近几年的增长率都在7%-8%以上,年生活垃圾统计数据还未出炉,估计不会比年的增长幅度低。比如北京,年生活垃圾比年增长10%,广州年生活垃圾比年增长16%。生活垃圾大幅增长,原因是:第一,全国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生活垃圾废弃量随着增大,而且近几年网购发展迅速,包装废弃物大增。第二,近几年再生资源行业市场低迷,回收行业大幅萎缩,一些回收企业停业,大批回收人员转行,一些传统再生资源品种无人回收,进入生活垃圾清运轨道。
调整固废进口政策,大幅减少废料进口数量,可以倒逼生活垃圾的减量化,促进可回收物的回收,提高资源化。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五大因素
再生资源行业已结束寒冬,进入初春。国家出台一系列宏观政策,包括这次固废进口政策重大调整,都将影响我们的行业发展。我个人看法,今后有五个因素左右行业发展方向。
1、宏观政策因素。“十三五”规划确定绿色发展理念,把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三大途径。《“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把再生资源作为节能环保产业重要内容,从技术路线、产业结构和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具体部署,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把再生资源纳进绿色低碳板块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进行战略布局,提出到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力争当年替代原生资源13亿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规模达到3万亿元。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再生资源产业在供给侧端属于绿色产能,环保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支持的行业。这些宏观政策,为再生资源发展营造良好宏观环境。我们预测“十三五”期间,再生资源产业规模将呈现一个稳步增长态势,到年,再生资源回收规模将达到3.5亿吨,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值将达到9.5万亿元。
2、经济走势因素。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呈现出经济增速回升、价格总体平稳、就业规模扩大和国际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9%,实现了良好开局。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由“一竖”进入“一横”,也就是进入企稳阶段。这种基本面将对再生资源市场行情起到支撑作用。年是“十三五”第二年,各项重大工程和基建投资将加速推进,这对再生资源的消费会起到拉动作用。但是,处在“一横”阶段的经济走势,缺乏推动大宗原料暴涨的强劲动力,而且,随着“三去、一降、一补”的推进,也会对再生资源的总需求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我的基本判断,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再生资源市场行情将继续小幅回暖,没有大幅暴涨的支撑力量。
3、成本上升因素。我们行业在今后一段时间都面临成本上升问题。首先是环保成本,自新环保法出台以来,环保督察、巡视、整治越趋严励。去年底,国家又频布《环境保护税法》,意味着企业排放超标需要缴税。再生资源行业大部分是粗放型中小企业。新环保法和环保税法,成为悬在那些环保设施不合格,排放不达标的中小企业头上的两把利剑,将迫使依靠低成本生存的中小企业向环保型转变,这就带来环保成本上升问题。其次是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实际上近几年全国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提升,而我们的行业大部分是劳力密集型企业。
4、税务监管因素。年国税局研发了“金三”系统,加强了对增值税环节的监管和规范。回收行业因为得不到进项抵扣,部分企业的经营存在着购票抵扣和现金交易等不规范行为。起,税务严励监管将成为常态,回收企业必须转入规范化经营,阳光化操作,否则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5、固废进口政策调整因素。4月18日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四次会作出了大幅减少固废进口种类和数量的决定。这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再生资源行业作为循环经济和环保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随着这次政策转变而产生一系列变化。这个政策调整,对废塑料、废纸的影响尤为明显,从整体上看,将促进我们的行业重新塑造国内再生资源供应链条,迫使利废企业把目光聚焦国内废弃资源,有利于提高国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也将间接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建立,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倒逼各地政府出台政策支持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以弥补进口废料减少带来的资源缺口,有助于实现“十三五”规划关于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战略目标。
五、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在上述五大因素共同作用下,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再生资源行业将呈现四个发展趋势。
1、绿色发展成为行业主题。《中国制造》和《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提出实施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去年底国办发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的通知》,要求生产企业开展生态设计、使用再生原料、规范回收利用和加强信息公开等四个方面,率先对电器电子等四大种类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这必将促进生产领域的绿色制造,扩大绿色产品范围。今年3月,工信部在香山召开一个座谈会,形成《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把废旧电池、报废汽车等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列进年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的重要项目。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因其包含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和资源循环利用效益,是国家实施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信部开展绿色生产、绿色制造、推广绿色产品的重要抓手。因此,发展再生资源要紧扣绿色发展这个主题,充分认识行业的环境属性和社会公益属性,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行业发展。如果仅仅盯住再生资源的商业属性和市场属性,行业企业难以找到重大发展机遇,难以突破转型升级瓶颈。
2、两网衔接成为发展趋势。今年3月国办印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其中着重强调收运、回收、终端处理等设施建设与前端分类的配套衔接,要求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推进两网衔接,加快培育再生资源大型龙头企业。随着《方案》的落实,两网衔接将成为城市固废行业发展趋势。行业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承接两网衔接的对接任务,开展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布局和完善可回收垃圾的回收网络,建立后端加工处理链条,从两网衔接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3、绿色金融助推行业迎风生长。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列进绿色债券的重点支持项目。随着国内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的明晰化,未来几年将迎来绿色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建成系统、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几倍乃至十几倍的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行业企业要借力绿色金融,推进再生资源行业快速发展。
4、政府购买服务将取代财税扶持。以前再生资源行业是依靠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获得粗放式发展。今后,直接的税收和财政优惠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政府购买服务,企业为政府提供服务,再从政府购买服务中获得长效运营机制。PPP模式将是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主要模式。行业企业要丢掉财税扶持的幻想,转变思路,着重考虑如何为地方政府提供服务。
六、行业急面创新和转型
固废进口政策重大调整,说明中央对进口废料的价值判断发生转变。近几年随着我国环境持续恶化,环境约束瓶颈没有缓解,反而加剧,再生资源行业的环境属性更加凸显。我们的行业既是朝阳产业,又是古老而又传统的行业。今后,行业面临二方面的创新和一个转型。
1、理念创新。再生资源发展到今天,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收旧利废行业,而是嵌进整个社会的大循环,成为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重要抓手;再生资源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加工处理行业,而是关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涉及城乡环境治理能力的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培养,服务于打造全社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再生资源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物资回收行业,它在供给侧端属于绿色产能、环保产能。因此,今后行业企业的视野,要立足再生资源,跳出再生资源,不应再走以前粗放式扩张的老路,要以绿色发展的眼光审视再生资源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着重内涵式提升,进行模式创新和转型升级。
2、模式创新。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互联网+再生资源”成为行业创新驱动基本模式,将重构再生资源行业新格局。行业企业要大力探索和构建“互联网+回收”、“互联网+垃圾分类”、“互联网+电商”、“互联网+园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以及“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等各种新型创新模式。原来那种回收、分类、买卖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在这方面,中再生协会协助大交所与河南大周、天津子牙、浙江慈溪等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促进了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互联网与城市矿产、互联网与产业园区的深度融合,为服务实体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做出了贡献。
3、跨界转型。垃圾分类已经提高到重大民生国策的高度,《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也已发布,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两网衔接将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再生资源企业要主动切入生活垃圾分类,承担两网衔接的对接任务,扩大城乡回收利用网络,并向环境卫生领域延伸,从“废品买卖型”向“环境服务型”转变。有条件的再生资源企业,要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承担城市固体废物协同处理任务,建设区域性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协同处置基地,为地方政府提供环境服务综合解决方案,从政府购买服务中形成长效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