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环境与乡村振兴
随着国家对环境环保工作的重视,全民环境意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城市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情况下,环境工作的重心又拓展到了乡村。乡村环境与城市环境本身就不同,加之乡村环境与乡村振兴关系密切,搞清楚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乡村环境问题及其特点
乡村环境现状。乡村环境处于严重的污染状态,不但表现在土壤和地下水中,而且还体现在乡村居住环境,包括生活垃圾和臭水沟污染。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造成很大破坏,使土壤中有利于作物健康生产的核心要素缺失,短期难以恢复微生态系统的平衡。
乡村环境特点。污染以有机物为主,有机质容易腐烂变质,污染是动态的,需要即时监控和及时处置;污染物不像城市可以外排,容易在土壤中形成积累,是难以转移的;污染源是离散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污染物的产生,农业生产果实的同时产生废弃物。尤其是在物权法的颁布后,土地所有权分散几十年不变,增大了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困难。
乡村环境污染没有得到及时整治,说明乡村环境产业发展滞后;作为循环农业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乡村环境产业是不可缺少的,其不足已严重制约了乡村的发展,是急需掌握弥补的。尤其是乡村环境接纳了城市的废弃物,同时又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必需的食粮,所以说乡村环境需要全社会和全民的关注与参与。
二、乡村振兴关键要素分析
乡村振兴需要一定的资源和条件,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大的方面。就经济基础而言,乡村经济支柱产业是农业,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是土地。鉴于人均土地拥有量是难以改变的,土地的质量不但决定了农产品产量,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价值,所以就成为了影响乡村振兴最关键的一个要素。
我国土地的质量,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土壤中不需要的有害物进来了,并富集得越来越多,需要的营养元素却大幅度减少了。毒土地的出现和“土十条”的颁布,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据说,土壤中的碳元素含量的全国平均值已经下降了一半多,对农业生产有益的微生物全国平均也只剩几种(正常约五十种左右)。果真是这样的话,土地质量的恢复将是落实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任务。
恢复土地质量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逐渐减少化肥和有害农药的使用,二是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二者是相互关联的,减少的和增加的相对应,即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来替代传统化肥农药。问题是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来自于哪里?全国都需要的时候,切实可行的方案就是就地取材了,即将当地的有机废弃物转化成有机肥和生物农药还田,包括生产和生活两方面的有机废弃物。这样看来,乡村有机废弃物的就地还田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产业。
三、乡村环境产业发展趋势
乡村环境产业主要是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产业,包括生产肥料、生物农药和生物燃气等。结合关联产业的发展,未来的趋势要遵循3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可概括为“五化”:废物资源化、工艺生态化、设备智能化、营运平台化、生产效益化。
废物资源化,将乡村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尤其是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废弃物,全部作为资源进行利用,生产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以及生物燃气。最好就地还田利用,即哪里来回哪里去。不但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而且减少运输费用,尤其是低附加值产品运输成本需要尽可能降低。
工艺生态化,利用生态学原理和自然的力量,促进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尤其是废弃物的还原再利用,不但是生态的,而且也是经济的。生产、消费和还原的循环过程,对应经济、社会和环境产业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形成生态经济的产业体系。
设施智能化,涉及生产的全过程,可以用机器人取代人,包括无人驾驶汽车、种植机、收割机和飞机等,不但可以规避峰值电价,优化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运平台化,专业化分工是大势所趋,资源共享平台成为行业公共设施,可以委托第三方接管营运,政府全过程监控,利用平台将产业链中各资源整合起来,尤其是生物动力,并通过大数据挖掘,实现全产业链降本增效。
生产效益化,打破环保不经济,经济不环保的传统思维,树立产业的市场化和盈利意识,获取产业链全过程数据,深入到生产侧优化和关联侧增效,整合过剩产能(如物流),利用自然生物动力,创造出新价值。
生态和共享经济是践行“两山论”的理论依据,土地永远是农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农业发展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方向转变,从以化学驱动到以生物驱动为主,从只进行结果检测评价到注重全过程即时监控和可追溯性;微生物生态学和大数据是未来农业的两大新生产要素,其中土壤中微生态平衡的恢复尤其关键,而物联网管控和平台营维则是全过程增效和消除条块壁垒的有效措施。乡村环境与乡村振兴密不可分,所以说,作为乡村环境产业核心的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