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ues

特稿丨刘建国:我国垃圾分类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

    文章导读

    高质量垃圾分类要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即产品质量高,环保标准高,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大、加强监管;其次要形成可持续运行机制,即减量效果好,综合效益高,要求产生者负责,污染者付费。

    1。认识使命意义

    从政治责任、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文明进步五个方面,论述新时代垃圾分类承载着的重要历史使命。

    (1)政治责任——党中央高度重视,高层亲自部署,着力推动垃圾分类成为“关键小事”,垃圾分类从部门子任务变为一把手工程,拥有了体制保障。

    (2)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垃圾分类会从末端对上游生产消费环境环节产生倒逼重组作用,规范法律法规,引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3)社会治理——从单向线性管理到共建共治共享。从“管理”到“治理”,再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社会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升华;多元主体参与,促进自我管理、服务、教育、监督,化旁观者为建设者。垃圾分类列入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举措。

    (4)环境保护——从达标排放到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达标排放不一定代表环境质量改善;污染物在水、气、土中迁移、延伸与转化,单靠末端治理环境质量难以根本改善;实现全生命周期无缝管理,开展全链条优化设计,构建从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到产品循环使用、物质再生利用、产业生态链接,再到能量回收利用和少量残渣安全处置的处理系统。

    (5)文明进步——既是重要标志也是有效载体。文明体现在方方面面,是长期做类似垃圾分类的事情而养成的;垃圾分类是个人文明培养基,社会文明试金石,生态文明助推器;垃圾分类是生动的公民教育课,培养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意识。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认真收集垃圾,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垃圾无害化处理,、、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约96.6%、97.4%、98.2%。

    垃圾处理的理念升级与路径重构:

    我们国家目前侧重末端治理,未来管理的重心会向前端转移(清洁生产、绿色生产)。

    过去的垃圾分类没有成功的原因:

    (1)温饱问题没解决注定搞不成;

    (2)就算垃圾前端分出来,最后只能进填埋场。

    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备了基本条件,但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2。遵循科学原理

    垃圾分类工作只有在正确的轨道上,遵循科学的基本原理,才能获得成功。

    (1)垃圾分离系统遵循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包括减量减毒,物质回收,能量回收,填埋封存。

    在传统模式下,卫生填埋由于投资低,见效快长期主导;焚烧发电由于电能无用户使用障碍,上网电价优惠政策激励而快速增长;再生资源回收是短缺经济阶段弥补部分物资短缺,完全市场主导抗冲击能力弱,“小散乱污低”特征明显;废物减量成本高效益低动力弱难以持续。而在新型模式下,填埋最小量化;提高物质回收质量;提高能量回收效率(关键做好源头分类,不然很多制度无法实施)。

    (2)垃圾分类有一个完整的链条,分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要首尾兼顾两端发力相向而行。

    垃圾分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起步阶段是后端决定前端,发展阶段前端制约后端,成熟阶段,前后通畅衔接。

    (3)责任体系:分工明确边界清晰各负其责。

    分类投放是产生垃圾的个人和单位的“法定责任”而不是“额外要求”;垃圾分类的核心在“人”,不在“桶”,不在“网”,也不在“机”;市场化机制不能模糊和混淆居民、企业、政府在垃圾分类链条中的不同责任。

    (4)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

    法律建设是基础: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资源综合利用法(制订中),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中)。

    制度建设是保证: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协同推进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分类垃圾差异化收费制度;全流程成本核算与调控制度基础;城乡/区域统筹管理制度。

    文化建设是条件:改进宣传教育强化组织动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接受科学的理论指引。

    设施建设是根本。

    3。借鉴先进经验

    日本、德国、美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垃圾处理方式和分类方式,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先进经验。

    (1)日本——垃圾焚烧为主,可回收物精细分类。

    处理方式:焚烧80.3%,回收18.7%,填埋1.0%。分类方式: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精细分类、大件垃圾、大件垃圾。其资源垃圾精细分类值得我们学习。

    (2)德国——综合处理,有机垃圾回收领先全球。

    处理方式:焚烧32%,有机垃圾堆肥/发酵18.7%,回收49.0%。分类方式:轻质包装、有机垃圾、剩余垃圾、废纸、玻璃瓶。我们可以学习哪些垃圾可以堆肥处理。

    (3)美国——填埋为主,高附加值可回收出口。

    处理方式:填埋52.1%,焚烧12.7%,堆肥10.1%,回收10.1%。分类方式:可回收、可堆肥、可填埋。

    (4)新加坡——焚烧为主,城市固废统筹管理。

    处理方式:回收58.3%,焚烧37.0%%,堆肥1.7%,填埋3.0%。厨余处理:堆肥17%,焚烧83%。

    (5) 中国台湾——焚烧为主,城市固废统筹管理。

    处理方式:回收52.5%,焚烧37.7%,厨余回收7.0%。厨余处理:生厨余堆肥20-30%,熟厨余喂猪70-80%。

    4。构建优化系统

    (1)对标国际化大都市补齐短板打通链条,生活垃圾“四分类”的不同功能定位。

    可回收物(分出20-30%)是实现资源利用的关键,要强制两网融合再生利用,生成再生产品;倡导厨余垃圾(分出15-20%)好氧/厌氧生物处理,回到土地中;其他垃圾容错处理(10-15%),渗滤液厌氧处理,焚烧发电;有害垃圾要强制安全处理。

    (2)回收利用

    质量合格环保达标成本可控:只有高质量符合发展要求的“妥善利用”才能算是“减量化”、“资源化”;“妥善利用”判别标准:质量合格、环保达标、成本可控;“短缺经济时代与过剩经济时代,自己更生时代与全球化时代,环境容量大时代与环境容量小时代,分类回收策略定然有所不同。

    两网融合规范管理转型升级:再生资源也是垃圾的组成部分,“两网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小散乱污低”的再生资源回收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被时代淘汰是必然结果;改变市场主导再生资源回收、政府主导垃圾收运处理的二元分治模式是必然要求;提高产业集聚度、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再生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

    (3)厨余分类

    促进垃圾处理减量提质增效:减少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数量(分流,倒逼);提升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质量(减水,除臭);提高处理系统效能和污染控制水平(增效,控污)。

    适度适量“质精”先于“量大:厨余垃圾分类+厌氧发酵+堆肥的理想化模式是否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完全取决于发酵产物能否实现安全土地利用;回收20-40%左右高纯度厨余并得到真正利用,分类处理系统的综合环境绩效远高于分出大量品质不佳的厨余,过度分类会导致“两败俱伤”。

    (4)焚烧发电

    坚定不移发展清洁高效焚烧:焚烧发电在减量化、稳定化(处理彻底性)、能量回收、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但是市场的选择,也是科学的选择;需要更清洁,更高效。

    焚烧发电与垃圾分类相辅相成: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垃圾分类效果与垃圾焚烧占比基本成正比,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垃圾焚烧二噁英可防可控,且与垃圾分类无直接关系。

    (5)有害垃圾分类

    降低环境风险的有效方式。垃圾焚烧重金属环境风险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就是做好有害垃圾分类。

    来源 |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

    编辑 | 万梓薇

    校对 | 顾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